歷史沿革
簡介
妙崇寺源於民國五十三年(1964),創建於高雄市前鎮草衙地區。
民國七十一年(1982)三月,因市府拓寬道路,恐面臨拆遷命運,為續佛慧命,荷擔如來家業,遂決定往深山覓地興建叢林道場。
民國七十三年(1984),尋獲本清涼山,最初本建一小茅蓬來駐山,文殊師利菩薩示現於開山宏安上人靜中,故而先建文殊寶殿為開山殿。
開山之初;篳路藍縷,當以興建水塔,開闢道路及水土保持為前題。興建水道長達一公里多,施工期間,歷經千辛萬苦,
開山宗長-宏安法師有感於闢路如修行、成就道業之艱辛,故道路闢成後,立碑命名「成佛大道」。
時遍地石英,滿山靜謐清涼,故將此山命名為「清涼山」。
而開山上人昔至印度朝聖時,見許多流亡難民,無所依怙,心生悲憫,感國家動盪不安,百姓必流離失所,遂發護國興邦、普利群生之宏願,故「清涼山護國妙崇寺」之名,嚴然而立。
規劃建寺之初,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多次示現,其後受到文殊菩薩之慈悲加持,聖事甚多,洵不可思議。
民國七十一年(1982),接獲高雄市政府規劃拓寬道路,憂寺院恐面臨拆遷。法師南北四處尋覓
於民國七十三年(1984)購得六龜清涼山,民國七十五年(1986)開山殿文殊寶殿落成,民國七十六年(1987),經縝密規劃,大殿奠基動工,依中國城堡式宮殿寺宇興建,歷經二十三年的蓽路藍縷。
民國九十六年(2007)清涼山護國妙崇寺終圓滿落成。建築蘊含豐富的顯密佛法意涵,匯集傳統工藝及佛教藝術之大成;無論是外觀的石雕、殿內的景泰藍壁畫、佛像雕刻、天花壇城彩繪等設計,均是法師慈悲願心與智慧,所呈現之莊嚴圓滿的佛國世界,不僅為佛教藝術再添輝煌,更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。
民國九十八年(2009)遇上莫拉克颱風侵台,重創南台灣,連日來的豪大雨量肇使藤枝林道3.5公里處回頭彎沖毀,致土石大量滑落,造成清涼山護國妙崇寺的後山、開山祖殿文殊殿及其周邊環境,皆受到土石泥流的沖毀破壞,寺院建築體內部也灌進大量泥漿,災後整理、重建工作刻不容緩。
直至民國一O二年(2013),方舉辦文殊殿重建落成暨聖寶佛塔啟用大典。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.